短道速滑简介
短道速滑起源于加拿大。 1880年代,加拿大修建了室内冰球场,一些速度滑冰爱好者经常去室内冰球场练习。 20世纪90年代中期,室内速滑比赛开始出现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温尼伯等城市。 1905年加拿大举办了首届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后来逐渐在欧美国家普及。
1969年,加拿大在第33届国际滑冰联盟代表大会上向代表们分发了《短道速滑规则》。 1975年,国际滑冰联盟成立了短道速滑技术委员会。 首届国际短道速滑比赛于197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昌佩斯举行,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自1981年开始举办。
短道速滑于1992年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全部8个分项分别为:男子500米(1994年纳入)、1000米(1992年纳入)、1500米(2002年纳入)、5000m接力( 1992年入列)、女子500m(1994年入列)、1000m(1994年入列)、1500m(2002年入列)、3000m接力(1992年入列)。
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上,短道速滑被列为表演项目。 李琰夺得1000米金牌,打破1000米和1500米世界纪录; 1989年世锦赛,郭鸿儒获得3000米第一名,成为时隔26年后首位冰雪项目世界冠军; 1995年世锦赛,中国队夺得女子3000米接力团体赛第一枚金牌; 1996年世锦赛,李家俊在1000米项目上获得金牌,使中国首次夺得短道速滑男子世界冠军。 。
1997年,杨洋在日本长野世锦赛上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全能世界冠军。 到2002年世锦赛,她已经连续六次获得全能冠军。 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第19届冬奥会上,杨洋夺得500米和1000米两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2006年第20届都灵冬奥会上,王蒙获得500米金牌。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在女子比赛中夺得四枚金牌。
短道速滑规则
短道速滑比赛中,每个国家或地区最多可派出3名选手参加一项比赛。 比赛采用淘汰制,以预赛、复赛、半决赛、决赛的形式进行。 四到六名运动员同时在一条起跑线上出发,通过抽签决定位置。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只要不违反规则,随时可以超越对手。 该组前两名运动员将晋级下一轮,直至确定四名决赛选手。
男子、女子短道速滑接力比赛为期两天,包括半决赛和决赛。 比赛共有男女八队参加,每队四名运动员。 每队决定每位运动员滑行多少圈,但最后两圈必须由一个人完成,而且任何运动员完成超过 1.5 圈的情况都不常见,这意味着一名运动员可能会参加 7 或 8 次接力赛。 与普通田径接力使用接力棒不同,短道速滑接力运动员只需在到达接力地点时推动下一位队友出发即可完成接力。
短道速滑比赛场地
比赛场地面积为30×60米。 椭圆形跑道每圈长111.12米。 直道宽度不小于7米,弯道半径8米,直道长度28.85米。 场地两端弧形弯道处放置黑色橡胶块作为标志线,也增加了比赛的安全性。 运动员不得溜入标线。 直线区域没有标记线,可以随意滑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ngceguancj.cn/html/tiyuwenda/2890.html